嫩江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处于大兴安岭东坡的边缘地带,是连接嫩江平原与大兴安岭地区的重要门户。这里的交通十分便利,拥有发达的公路和铁路网络。自东北沦陷后,嫩江地区便成为了日本关东军关注的重点。日本军队看中了这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肥沃的土地,于是积极进行了资源掠夺。1933年至1936年,关东军不惜代价,大规模征募劳工修建了从黑宝山到嫩江站的铁路,用来运输煤炭。此外,他们还在嫩江周边修建了多个飞机场和碉堡,将这里打造成了侵略战争的重要后勤补给基地,并驻扎了大量日伪军。
在当时,嫩江地区设有三座军用飞机场,每座机场都停驻着数十架战斗机。由于日军对伪军的战斗力和忠诚心缺乏信任,这些机场的飞行联队和守备队的人员几乎全由日本兵组成。每当日军在嫩江平原或大兴安岭地区与抗联部队交战时,这些飞机便会从机场起飞,成为对抗联部队的重大威胁。为了减轻抗联部队的伤亡,活跃在嫩江地区的抗联第三路军决定摧毁这些飞机场,切断日军飞机的出击通道,从而削弱敌人的威胁。经研究决定,由第三军第12团来执行这一关键任务。
展开剩余78%抗联部队通过多次潜入嫩江城进行侦查,成功收集了大量有关驻嫩江日军守备队的信息,包括三座机场的具体位置、守备队的兵力配置以及防御设施等。部队不仅对机场的布局了如指掌,还提前做好了充分准备,随时等待最佳的攻击时机。1939年4月17日,抗联通过嫩江火车站的情报网得知,西孟屯机场的日军守备队将在两天后派出小队押送劳工到嫩江火车站卸水泥,并计划将其运回机场进行油料库的扩建。这意味着机场将只留下少数兵力守卫。根据这一信息,抗联第12团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展开突袭。
西孟屯机场位于嫩江县海江镇东风村西孟屯的东北部,距嫩江市直线距离约30公里,建于1935年,并于1936年夏季完工。机场占地广阔,拥有九个飞机库和多个附属设施,且配有地下通道连接机库与其他设施。机场四周围有铁丝网和围栏,并且设有炮楼和探照灯。每个飞机库能够容纳一架战斗机,机库与附属设施之间的距离约为20米,建筑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机场内还建有三条长达2600多米的跑道。高层的机场指挥楼和守备队兵营则位于机场的西侧。
一切准备就绪后,抗联第12团在团政治部主任王钧的指挥下,于4月18日晚悄然进驻机场东侧一公里外的树林中隐蔽。19日早晨,抗联部队侦察到日军押送劳工的车辆正驶向嫩江火车站,机场的守备力量此时几乎空虚。等到夜幕降临,气温寒冷,抗联部队兵分四路,按计划迅速展开战斗。经过详细侦查,确认机场的敌情没有变化后,王钧果断下达了进攻命令。
东北四月的夜晚,强劲的春风刮得机场上方的探照灯不断摇摆,使得岗楼的敌人难以分辨周围的情况。抗联突击排迅速接近机场大门,趁着黑暗悄悄靠近岗哨。四名战士配合默契,两人迅速打开岗哨门,另一名战士则用刺刀解决了守卫哨兵。紧接着,另一队战士冲入机场内,首先熄灭了探照灯,随后封锁了守备队的营房大门和窗口,迅速展开猛烈射击。枪声骤起,日军飞行员从营房里跑出来,试图跑向停机坪准备起飞。王钧及时指挥机枪班战士猛射,成功击毙或迫使日军飞行员逃散,机场一时间陷入混乱。
与此同时,驻守跑道的抗联战士迅速将汽油泼洒到飞机上,随即点燃,火光瞬间照亮了整个机场,爆炸声震耳欲聋。抗联战士接着进入机库和附属设施,投掷手榴弹,随后发生了剧烈的爆炸。部分油料库被摧毁,火焰冲天。清晨时分,战斗结束,抗联队伍带着缴获的武器和弹药迅速撤离,朝嫩北方向退去。
这次夜袭西孟屯机场的战斗,抗联战士毫发无损,共炸毁飞机7架,摧毁机场的发电设施、油库和配件等5栋建筑,还击毙日军飞行员及守备队员30余人,缴获机枪4挺、步枪40支、子弹5000多发及大量其他军用物资。这一胜利大大减轻了其他抗联部队的军事压力,破坏了日军的战略优势。受到重创的日军机场因各种原因未能修复,最终被弃用。这次夜袭不仅展示了抗联部队的英勇作战,也进一步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1资料来源于嫩江市档案馆。
发布于:天津市扬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